本篇文章1682字,讀完約4分鐘
看到中國經濟再次站在“十字路口”,預測年底經濟增長目標無法實現,期待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勢刺激措施的悲觀論調,隨著8月份一些經濟數據的公布再次抬頭。
回顧過去幾個月,大部分月份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后,國內外總是出現這樣的聲音。 這樣的聲音屢屢出現,一方面是他們沒有看到中國經濟的“新常態”,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。
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,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長6.9%,創近6年來新低。 另外,1-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16.5%,比1-7月下降0.5個百分點,持續下行趨勢。 一家外國媒體認為,第三季度中國的gdp增長率可能下降至近7%。
從歷史經驗來看,外界的推測似乎有點道理,但中國工業增長率上次跌破7%是在2008年12月,當時金融危機使這個數值連續2個月低于6%,并公布了4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。 但是,他們注意到,在當前中國經濟走向“新常態”的情況下,中國有足夠的容忍度和政策儲備,應對經濟放緩,在“強勢改革+巧妙調控”的雙重作用下,從長遠來看,中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將大幅提高
轉型時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——中國經濟正處于“三期重合”的特殊階段,經濟增長率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、中低速增長轉變,原本被高速增長掩蓋的問題將在這個周期集中暴露出來。
在這種新常態下,中國一方面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,另一方面要盡快完成結構優化升級。 那樣的經濟下行壓力一升高,政府提出刺激政策“熱平”周期的論點和方法就顯得短視,期待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沒有幫助。
正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所說:“看中國經濟,不能只看眼前,只看局部,看‘單科’。 要看趨勢,看全局,看《總分》。 ”。 其著名的“改革是強烈的刺激”論述,意味著要大力推進改革,大力調整結構,著力民生,通過改革激發活力,優化結構來增加內生動力,保持經濟穩定運行。
新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紅利逐漸顯現。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,今年1月至8月,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維持在5%左右,城鎮新增就業970萬多人,比去年同期增加10萬多人。
行政審批制度改革、商事制度改革等“強勢改革”導致的準入門檻降低也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創業創業的熱情。 1至8月,新增注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,其中3月至8月工商注冊制度改革后,新增注冊公司比去年同期增長61%,出現井噴式增長,大幅拉動就業。
隨之,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,上半年,電子商務、流通快遞等新產業、新商業模式迅速增長。 新注冊服務業公司增長率達到70%以上,第三產業增長率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,在國民經濟中處于領先地位。 民間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.4個百分點。 高科技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增長快于工業整體的增長。
當然,中國經濟也存在著一些產業增長方式粗放、中小企業融資難、地區間快速發展不平衡等內在矛盾。 專家表示,不發出強烈刺激并不是完全不需要刺激,這些內在矛盾需要中國政府實施以“區間管制”和“方向管制”為優勢的“巧妙管制”手段。
區間限制是指經濟增長不突破確保就業的“下限”,cpi不突破防止通貨膨脹的“上限”。 定向控制是指在“下限”和“上限”中需要的地方出力。
例如,“三農”和中小企業貸款難這兩個制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薄弱環節,央行在今年4月和6月先后進行了兩次“定向降準”,被外界認為是比較有效的“巧妙調控”。 專家建議,未來在“定向控制”方面,也應著力培育貧民區改造、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。
“強改革+巧調控”的政策模式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快速發展的“穩定器”,成為中國完成穩定增長、促進改革、結構調整、惠及民生、防范風險五大任務的支柱。
在這個“穩定器”的支撐下,即使經濟數據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,支撐經濟穩定運行也有很多有利條件,結構調整穩步推進,費用增長總體保持穩健。 因此,中國有足夠的信心和政策儲備來應對經濟下滑,長期以來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,并繼續做點什么,以實現今年經濟的首要預期目標。
標題:“新華網評經濟數據:盼政府降息就是對改革不信任”
地址:http://www.553gp.com/zhjjsp/10805.html